立足儿童视角,对话户外区域
立足儿童视角,对话户外区域
——《评估指南》背景下手工坊低结构材料的思与行
游戏材料作为户外自主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和满足儿童游戏及学习需要的物质基础。材料作为儿童与游戏的中介和桥梁,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为贯彻《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精神,推进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深入开展,大班组老师以“材料”为关键词,聚焦手工坊,开展了本次教研活动:立足儿童视角,对话户外区域
——《评估指南》背景下手工坊低结构材料的思与行。(图1,2,3)
一、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1.以听发现真问题
(儿童视角)
根据大班组户外混班区域游戏目前的现状,先以儿童视角为主,收集了小朋友们遇到的小问题。(图4)
(教师视角)
以户外手工坊目前的现状,我们也围绕“手工坊材料投放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开展了微教研话题,收集了大班老师们的想法与建议。(微教研截图)(图5)
大班老师也展开来分享发现的问题:
吴敏:材料规划以教师为主。
刘茹梦:材料没有关注到幼儿的能力差异。
陆婷娜:材料没有关注到幼儿的兴趣。
结合户外手工坊游戏负责的老师也提出了目前遇到的困惑:
陈家怡:材料以一些容易收集来的树叶、树枝、松果为主,材料提供方面比较单一。因此在材料可选择性较少的情况下,我们会规定幼儿手工坊的制作主题,比如树叶贴画,松果小刺猬,线描画树叶等等。手工坊的制作内容没有来源于幼儿,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自主性就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章梦茜:混班的游戏形式,导致老师对小朋友们的已有经验和兴趣都不太了解,幼儿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作为手工坊负责的老师,我们很难把握住每位幼儿的兴趣点,所以经常根据本班幼儿当前的兴趣来投放材料和设计游戏。
2.以思梳理真问题
根据户外手工坊的现状,结合儿童视角和教师视角提出的问题后,梳理出三个共性问题:
①户外手工坊材料投放与室内美术区相比,未能凸显户外性。
②户外手工坊材料投放缺乏目标意识,未关注儿童能力发展的差异性。
③投放户外手工坊材料时以教师为主,未关注儿童的主体性。(图7)
二、理论回顾,研讨策略(5分钟)
针对幼儿和教师提出的共性问题,我们结合《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一书中关于“环境创设”的部分进行了现场学习,其中的建议给了老师们很大的启发。(图6)
基于以上评估要求,大家提炼出以下四个关键词:
1. 低结构材料 2.种类丰富3.数量充足4.生活化
链接关键词:低结构材料,老师们头脑碰撞,结合以下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①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低结构材料呢?
②孩子们是怎么运用这些低结构材料的呢?
③在收集低结构材料时有什么要求?
④怎样引导幼儿使用低结构材料呢?
毛雨:低结构材料不仅仅是自然物,还包括了一些废旧物品,这些材料虽然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运用价值和创造价值。
吴敏:在收集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到安全性,材料是无毒的、卫生的,不选择尖锐、形状小、易发生吞咽事故的材料。
刘茹梦:还要选择可塑性强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的低结构材料,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也会更加自由自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会得以激发。
谢程:利用孩子在其他领域活动中的已有认知经验,用低结构材料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多领域有机融合。如果提前出示低结构材料的作品,幼儿可能会被固定思维,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三、材料呈现,头脑风暴
本次教研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收集了一些低结构材料,这些材料是否都适宜投放进手工坊呢?老师们也近距离观察每种材料,对标《评估指南》,结合户外手工坊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徐阳:报纸结合户外手工坊的环境优势,可以发散两个有趣的玩法,报纸风筝和报纸帐篷。
翁雪霏:秸秆可以利用麻绳、剪刀做成秸秆帘子,可以当作手工坊门帘。
陆婷娜:树枝可以开展多种层次的玩法,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创造出多层次的手工活动。如:树枝插花、树枝小人、树枝乐器等。
四、分组研讨,思维碰撞
根据户外手工坊游戏材料的选择,老师们聚焦手工坊,围绕即将开展的“冬天”主题分成两组,制作了思维导图。
(分组照片和两张思维导图)
结束语:
教师作为游戏的支持者,应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继续深入思考,关注户外手工坊材料的可操作性与耐用性,努力挖掘更多的材料资源,支持儿童多样化的手工坊活动,让儿童在与材料操作互动中发展更多的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