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南幼播报>课程建设>详细内容

课程建设

与向日葵的约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6 13:34:19 浏览次数: 【字体:

与向日葵的约会

薛慧雯

一、活动缘起

1.发现花枯萎了

一天,孩子们在自然角给植物浇水。发现我们的花枯萎了。有小朋友提议:“我们再种一些花吧!”“这次我们会照顾好它们的。”……于是,大家决定种一些新的花,来增添我们的自然角。

2.那种什么花呢?  

有孩子提议玫瑰花、向日葵、牵牛花等。

昕昕说道:“我们来投票吧!就像我们上次选值日生那样。”

问题又来了:怎么投票?以往我们有举手投票、贴纸投票表决,那我们选什么方法比较好呢?檬檬说:“用贴纸吧!选择贴纸最多的花。”通过投票最终选出了向日葵。

425a6bf3c85a4b4ba48f7e43ceb305a6.Jpeg

2、我们与向日葵的约会

故事一:种子宝宝住在哪里呢?

    这么多种子,我们种到哪里去呢?有小朋友认为可以种在自然角的花盆里,也有小朋友认为可以种在户外菜园。于是分为两组进行寻找。

1.自然角

    有的孩子找到了放玩具的篮子,马上有人反驳道:“不行,那我们的玩具宝宝就没有家了。”

有的找到了纸盒“这个纸盒很大,一定可以。”悦悦说:“可是浇水了纸盒就湿了,会坏的。”

这时,想想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木盒子“这和我们种小番茄的盒子是一样的,而且有四个,可以种很多”。孩子们经过讨论决定用木盒子。

2.户外菜园

另一边的孩子们在园内四处寻找空的种植地,偶然发现小一班种植区旁边的地里留了一小块空地

f6feeb4554f04cc2ac78dc1ac7fbbd79.Jpeg

教师反思:在种植刚开始幼儿就遇到了问题,不知道种在哪里,教师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体验和尽情探索的空间,鼓励幼儿自己分组寻找场地。在这过程中,幼儿积极思考探索,一次次发现猜想,他们乐在其中,有交流的过程。

故事二:开始播种啦

幼儿都跃跃欲试,来到我们的自然角和户外菜园,讨论着:“老师,我们应该怎样种呀?”他们观察到种子的一边是尖尖的,另一边是圆圆的。

在大家的讨论声中发现有三种不同的想法,幼儿自由选择这三种播种方式,看看会不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47d619458c5d47a287a14432e3803709.Jpeg

教师反思: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有意引导幼儿通过细致观察、对比,发现种子的特点,并启发孩子思考种植方式与播种之间的联系,有效播种的方式需要孩子们在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后才能得知,但是孩子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却在此得到了发展。

故事三:苗宝宝太挤了

(一)发现问题

苗宝宝越长越多。 突然有人发现: “它们有点挤!”

     “那怎么办呢?”“可以把它们移出来!”

回到班级,有孩子提议苗宝宝太挤可以像我们之前种番茄苗一样移栽。

(二)花盆的选择

      但是“我们把向日葵移到哪里去呢?”

    “可以自己做花盆,我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过。”

    “可是用什么比较适合做花盆呢?”

有纸杯、小桶盒子、饮料瓶

1559e9d72cb247c1acef25ce7a320934.Jpeg

投票发现选饮料瓶的最多,因此我们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活动和孩子们共同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花盆。

教师反思:在这一次的讨论中,孩子们能够用较完整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发展、思维水平都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我们实现了家园合作,以这样的形式增强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互动,促进亲子关系。

(三)工具的选择

花盆准备好了,接着就要准备工具了。那移栽向日葵需要什么工具呢?

1.分组讨论

孩子们分组讨论并进行记录表征。

2.分组展示介绍

听了大家的想法,孩子们经过协商,最终选出了四种移栽的工具:铲子、耙子、小桶和水壶。

教师反思:在活动中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拓展迁移,在分组中一起合作思考记录,促进了孩子之间的同伴交往,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师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供幼儿相互学习。

(四)移栽大行动

那怎么才能成功移栽苗宝宝呢?

大家进行了讨论并且一起做了计划,认为移栽需要四步:

(1)挖出向日葵(2)运送向日葵(3)给花盆填土(4)种植向日葵。

d3abba15c6b843a8876f55385b665972.Jpeg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去的小组。

种植小组发现向日葵种不进去,也有孩子发现刚刚明明已经种进去了,可还是倒下来了。在活动后我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大家找到了三个好办法。

教师反思:幼儿尝试了播种的全过程,体验了种植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会主动帮助同伴,发现问题,倾听别人的建议,获取宝贵的经验,从而解决问题。

故事四:苗宝宝的标记

“老师,这棵向日葵长的真好,是谁的呀?” 原来是檬檬发现了一棵长的比较大的向日葵。但不知道是谁的苗苗。那可以怎么辨别呢?

结合大家的想法,为了方便同伴辨识自己的向日葵,互相照顾,大家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标记。

37c5e9c4fd0a41b095f3302e622b8f40.Jpeg

教师反思:在制作自己标签的过程中,我对幼儿进行了有效地引导和支持,以幼儿为本,尊重他们的建议、想法,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做好标记有助于幼儿照顾自己和同伴的小苗,进行对比观察,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故事五:分享苗宝宝

每次在散步时,总会发现不仅仅我们班的小朋友喜欢向日葵,其他班的小朋友、老师也都会驻足观赏。 一天中午,中班的一个小朋友来到我们班,询问:“老师老师,可以给我们一些向日葵吗?”“当然可以啦!”

孩子们看到后,有人提议:“我们还有好多向日葵,可以送给别人呀!”

“那你们想送给谁呢?”

有的送给了园长妈妈,有的送给了好朋友,还有的送给了保健老师。

525f22f9f08246acb83050adc5df720d.Jpeg

教师反思:孩子们愿意和别人一起享受种植的乐趣,分享自己的向日葵,将向日葵传递给了更多的人,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

故事六:苗宝宝被淹了

一次课间休息,自然角传来一阵惊呼声,“啊!我们的苗宝宝好像死了!”

5a997c12a8d3489baf14e9b0ea294d35.Jpeg

“土里这么湿,是浇水浇多了,淹死了吧?”

“那苗宝宝什么时候需要浇水,浇多少呢?”一场关于苗宝宝浇水量的讨论,在孩子中间产生了。

教师反思: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谈论的内容提出相应的开放性问题,让幼儿通过交流讨论来建构知识。通过活动,幼儿了解了何时需要帮苗宝宝浇水,以及浇适量的水。

故事七:苗宝宝“死”了

五一放假回来,幼儿来到自然角“我的好像已经枯萎了!” 见状,我发出疑问:“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的觉得是口渴了。有的觉得是被晒了

我乘机引导幼儿回家调查,幼儿看到被晒死的向日葵苗十分难过。 毅毅说:“我有办法,可以给他撑伞!”

fe7b53651bfb49fd8b7c9c8da2851c42.Jpeg

教师反思:幼儿对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经过亲自调查来的结论印象才深刻。在调查基础上展开的后续活动,幼儿才更有兴趣。

故事八:苗宝宝长高了

经过之前的调整,苗宝宝越长越高。突然,有孩子因为苗宝宝谁长得更高发生了争执,因而生成了今天的活动。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认真地量了起来,交流着比较结果,随后又互换测量工具进行再次比较

f671c70afd2e49e7856cdb368c78058c.Jpeg

教师反思: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比较向日葵苗的高度,通过尝试不同的测量工具,初步积累了测量经验。

故事九:不一样的向日葵

苗宝宝一天天地长大,向日葵也正在悄悄开放着。幼儿发现了向日葵的颜色,高度等秘密。

经过其他班种的向日葵发现了很多不同之处

教师反思:比较观察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具体形象的资料。幼儿在认识了向日葵的基础上观察细节,可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十:向日葵开花了

向日葵在孩子们的照顾下终于开出了花,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记录下来,于是,我们用多元的方式表达对向日葵的喜爱。

教师反思:种植活动并不局限于种植本身,可以扩展到很多领域。用多种方式表现向日葵就是种植活动的一种延伸,发展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三、我们的收获

1.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植物生长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环节,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观察,还需要通过劳动来延续观察,例如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会隔一段时间带幼儿观察植物长得怎么样了?是不是长高了?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

种植活动应多给幼儿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幼儿亲身感知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从拔杂草、松土、播种、发芽,每一个环节幼儿都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在移栽向日葵的过程中,也认识并学习使用了种植的工具,还参与了播种和浇水,增强了动手的能力。

3.推动幼儿的探究能力

种植的向日葵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准备,一起打造的,给了幼儿更亲近的机会。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与同伴一起思考讨论“向日葵可以种在哪里?” “应该怎么正确的种植?”等。然而,幼儿的学习就是从中探索出来的,得到知识的积累,从而培养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4.衍生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师可以将向日葵作为一个素材开展延伸活动。如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自己看到的向日葵,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

四.约会继续中

至今,我们与向日葵的约会也仍在继续,它们不断生长,孩子们也有了新的发现,还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呢?”“为什么有的开花了,有的还没有呢?”

我们会继续追随孩子们的脚步,探索向日葵的秘密,与向日葵继续保持一个美好的约会。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